大学生与拾荒者同吃住30天撰写调查报告

发布时间:2012-02-02浏览次数:198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来源: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

   大学生与拾荒者同吃住30天

 

   撰写调查报告获全国大学生“挑战杯”一等奖

 

黄益彪

 

  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棚户区,每天和拾荒者骑着三轮车在贵阳城区的大街小巷捡拾、回收废旧品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黄益彪用30天时间和拾荒者共同生活,记录这个群体的生态,他撰写的调查报告还获得了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。

 

  喝酒打麻将

 

  “混入”拾荒者队伍

 

  “大家都认为拾荒者是一个素质低、收入低的群体,我想通过调查还原他们的真实面孔。”学习社会学专业的黄益彪说这就是他做这项调查的初衷,从小父母就教育他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捡垃圾”。

 

  正好他有个亲戚三哥就在贵阳拾荒,黄益彪决定去那里调查拾荒者。2010年的夏天,黄益彪来到贵阳市南明区水口寺,住进了位于半山腰的棚户区,这里常年生活着50多户拾荒者。

 

  为了能获得第一手信息,黄益彪事先和三哥商量好,就对其他拾荒者说“来实习,临时住在这”,只字不提调查一事。为了能和拾荒者混熟,黄益彪和他们同吃同住,白天一起骑着三轮车进城拾荒;晚上则一起喝酒、吆喝,一起打麻将,甚至“故意输给他们一点钱”。

 

  “我还和许多拾荒者成为好朋友,有一个拾荒者我们叫他和平哥,干了十多年了,他跟我讲了许多拾荒者的故事。”黄益彪说,生活在这里的拾荒者大多住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,捡回来的废品就堆在床边,下雨天屋里漏水淋湿床是常有的事儿。

 

  收入并不少

 

  挺重视孩子的教育

 

  整整30天的时间里,黄益彪白天拾荒,到了深夜就悄悄把了解的信息记在本子上。他发现,这里的拾荒者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,大多已经结婚,其中不少人还带着老婆、孩子,全家住在这里。在水口寺附近有一所打工子弟学校,拾荒者的子女就在那所学校上学。

 

  拾荒的经历让黄益彪对拾荒者有了全新的认识,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并不是特别贫穷,“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挣几十上百元,一年挣上三五万元问题不大,有时候晚上打麻将,输赢就是好几百元。”黄益彪说。

 

  另外黄益彪还发现,这群人虽然大多只有小学文化,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不含糊,许多人嫌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,还跟城里人一样,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和兴趣小组班。拾荒者和平哥告诉黄益彪,自己读的书少,希望孩子多读点书,考个大学啥的,他们脸上有光,以后的日子也会更好过。

 

  为环保作贡献

 

  生存环境却“脏乱差”

 

  30天的调查后,黄益彪回学校后和同学郑泽豪一起整理资料,两人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了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《都市拾荒者的生存状态——以贵阳市南明区水口寺社区为例》。这份报告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十二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。去年11月,黄益彪还获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次颁给本科生的“校长特别奖”。

 

  回顾自己的拾荒经历,黄益彪说这是自己人生的一笔大财富,“不仅是重新认识了拾荒者群体,还清楚了自己以后能做些什么。”黄益彪说,拾荒者是一个城市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,是有环保意义的,但是他们生存环境本身的“脏乱差”又影响了环保。另外,拾荒者生活在大城市,他们渴望在医疗、教育资源方面获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,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去解决。黄益彪说,自己想成为一名公务员,能够帮助包括拾荒者在内的弱势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