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4日,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。3月5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。我校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,通过电视、网络、广播、手机客户端等渠道,收听收看“两会”盛况,关注“两会”动态,学习“两会”精神,并结合自身学习、工作和生活实际,热议政府工作报告。
校党委书记 郑永安: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也是全面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一年,更是我们迎来建校70周年的喜庆之年。过去的一年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,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,实现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,在教育改革发展上迈出新步伐,让我们深受鼓舞、倍感振奋。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变化,我们要胸怀“两个大局”,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,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五个必由之路”的重要论述精神,坚决扛牢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使命,坚定捍卫“两个确立”,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牢牢把握“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”的根本要求,准确认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从注重“数量规模发展”向注重“质量内涵发展”的转变趋势,科学应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挑战,有力有序推动学校“十四五”期间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持续夯实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根基,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力以赴为决胜办学“三步走”战略的第一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,为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竞争力、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、赢得未来作出南航新的更大贡献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 单忠德:今年的全国两会,突出“稳中求进、稳字当头”的鲜明主题,以实招、硬招和管用的新招对202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,坚定了信心、温暖了人心、凝聚了民心。报告专门指出,要“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”,这使我们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更明、底气更硬、决心更大、干劲更足。下一步,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,在培养一流人才、产出一流成果、作出一流贡献中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捍卫“两个确立”,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一是要把牢办学方向,保持战略定力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“一体两翼”一流学科群建设为牵引,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争创世界一流的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导向,加快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。二是要瞄准“四个面向”,激发创新活力,强化有组织的科研,持之以恒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凝聚大团队、承担大项目、构筑大平台、培育大成果,优化以南航国际创新港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布局,更好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三是要坚持稳中求进,提升治理能力,以师生为中心,统筹发展和安全、统筹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,树牢“过紧日子”的思想和“俭朴办学”的理念,一体推进文明南航、平安南航、幸福南航建设,汇聚起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进、共创一流的磅礴力量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副校长 施大宁:政府工作报告提振发展信心,彰显为民情怀,为做好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。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加快培养紧缺型人才。因此,我们要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充分认识到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;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加快教育改革。2022年首先要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,强化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按照创新性、开放性要求,推动教学模式变革。其次,要把创新实践教育贯穿于新工科紧缺人才培养全过程,着力构建资源汇聚、内外融通的实践教育体系,推进我校“双一流“建设人才培养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航空学院副院长、教授 王立峰: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,报告求真务实、催人奋进。报告提出要“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,加强长期稳定支持”“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”。加强基础研究,对于产生颠覆性技术,解决制约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具有深远意义。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,有利于“十年磨一剑”产出重大基础研究成果。作为高校教师,更要注重基础研究、储备长远,甘坐冷板凳,勇做“栽树人”“挖井人”,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。我们将牢牢把握航空学院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的重要机遇,砥砺前行、接续奋斗,为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矢志奋斗。
航空学院教授、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 熊克:今年“两会”已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摆上具体推进议程。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”意味着崇高的荣誉,更意味着义不容辞的艰巨使命。结合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,如何从“新起点”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显得更加急要。为了成为支撑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科技发展的一个标杆,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和挑战,全方位地提升现代化治理理念和能力,根据国家的部署,重塑格局,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杰出的贡献。
无党派人士、发展规划处处长 金科:听取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,在倍感振奋、备受鼓舞的同时,也深感重担在肩。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作举措,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我们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,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。在新征程上,要抢抓机遇,不断深化学科内涵建设,推动第二轮“双一流”高质量建设,有效服务“两个强国”建设,为建设成为“三航”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。
南京市人大代表、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孙永荣: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2022年是学校实现第十六次党代会“三步走”战略的第一步目标的收官之年,也是全面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一年。按照学校统一部署,科研院将进一步做优做强科技创新引擎,深度服务行业区域发展。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探索有组织科研新模式,系统推进国家(级)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,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,打造战略科技支撑力量,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,为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。
国际创新港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田威: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今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,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。南航国际创新港正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,依托长江经济带特殊区位打造航空航天特色区域创新载体,是我校“十四五”重点工作。我们应抓住机遇,大力加强科技创新,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,引领带动产业创新。全面启动南航国际创新港建设,推动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发展,完善国际创新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,推动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营,为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载体样板。
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 谭慧俊: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“加强国防科技创新,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”。当前,我国正在整体层面谋求国防科技的创新超越,以确保在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中立于不败之地,为此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升级。作为“工信七子”之一,南航长期承担了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和“铸剑”人才自主培养重任,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唯实创新,把南航智慧、南航精神烙印在“国防重器”和“铸剑英才”之上。
自动化学院副院长、教授 陈谋:学习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,对党和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1年所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。报告指出今年将继续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”“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”。作为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教师,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弘扬“航空报国、负重奋进”南航精神,赓续红色基因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学校有三个学科进入了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名单,广大师生需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统一部署上来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攻坚克难、砥砺奋进,努力把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好。
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、教授 朱岱寅: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备受启发、倍感振奋,让我们能够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、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、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,进一步凝聚共识、坚定信心,汇聚力量。作为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,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,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,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踏踏实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道路上攻坚克难、笃行不怠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机电学院教授 丁文锋: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,鼓舞人心、催人奋进。报告提出要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”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”“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”,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意义重大。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,要始终强化“四个面向”,聚焦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,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开展更多原创性、引领性科技攻关,突破制约发展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,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为航空强国、制造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;同时,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,不忘教师初心,牢记教育使命,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。
民航学院院长、教授 孙建红:当今纷繁激变的国际环境、持续叠变的新冠疫情,全国两会就是全球少有的亮点和信心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们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,成就鼓舞人心、催人奋进。总理在报告中指出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,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。民航学院拥有齐全的民航人才培养序列、完备的支撑学科群、雄厚的国际合作基础和全校的支持,一定要发挥好部局共建优势,立足产教融合,办好民航重点产业学院;潜心基础研究,充分利用民航空管、维护、应急、适航等重点实验室平台,汇聚人才,自主创新;加强国际合作,建设国际民航学术和创新高地。中国民航和国产民机飞到哪,我们的人才就培养到哪。为智慧民航和民航强国建设、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苹: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强调,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”“大力拓宽就业渠道”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”,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、提振了信心。惟其艰难,才更需勇毅。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,作为基层学工人员,帮助学生就业就是最大的实事,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,用心用力用情抓好就业,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入心、就业服务暖心、就业跟踪贴心,千方百计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,以实干实绩让学校党委放心。
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、教授 高志宏:在新的关键节点举行的2022年全国两会,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,承载着新的人民期盼。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接天线,又接地气,求真务实、催人奋进。尤其是报告中的“民生清单”,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生育等民生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我最为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。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,规模再创新高,加上疫情防控、留学生回流等因素影响,就业形势异常严峻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,稳就业被政府工作报告摆在了突出位置,确定了预期目标,提出了务实举措。期待全国上下共同直面就业新问题,应对就业新挑战,实现就业新目标。
十九大代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、教授 徐川:此次“两会”在特殊的历史节点召开,意义非凡、备受瞩目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、翔实务实,既有对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彰显,也有对今年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承诺,传递出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、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中国韧劲、中国意志和中国信心。我们要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,全面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以优异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天目湖校区党工委书记 王伟华:李克强总理对2021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,振奋人心,催人奋进。报告提到,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,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,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报告提出了今年的发展目标和下阶段工作总体部署,再次吹响了奋斗的号角。天目湖校区党工委、管委会/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将立足百年新起点,紧抓南航“双一流”建设新机遇,加快校区南区建设,提升校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,落实安全稳定、疫情防控,持续深化为师生办实事等工作,坚守初心,砥砺奋进,用优异的成绩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,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南航70华诞的到来。
我校驻淮安市涟水县帮扶工作队员 臧寿鸿: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作为一线驻村帮促工作队员,我深深感受到了党中央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高度重视,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心中既有决胜脱贫攻坚战后的喜悦,又充满了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激扬,我们要始终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将热血和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之路上,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
航天学院博士生 许传晓: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“一年来,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,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”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在读博士生,为祖国战略科技领域取得新突破而奋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;作为一名航天学子,弘扬和践行航天精神,为实现航天强国战略添砖加瓦更是我不懈奋斗的目标。去年,我们团队研制的“植物胶囊立方星”获得了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赛区特等奖,该奖项不仅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,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奋进、“再立新功”的号角。未来,我将继续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中耕耘,持续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 黄哲龙: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关注青年成长和发展,提出“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”,充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青年的关注。作为青年大学生,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潜力,积极回应政府工作报告对年轻人的期待,在创新创业中潜心钻研、尽展其能,为“中国梦”努力奋斗。在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中,作为计算机学子,更应当不断强化创新意识,提升综合素质能力,用数字更好赋能经济发展,为“美好生活”凝聚青春力量。